傳台菜最重要的第一步是談味型,但靠「談」比較抽象,所以我用比較直接的方法,吃到他、接觸他、了解他。年初出版一本「台菜本味」暢談「菜尾湯」的由來始末,希望菜尾湯不至於失傳,更希望這道菜不被污蔑、也不要走味,原以為如此就可以很順暢的將菜尾湯介紹出來,但不然,果然吃不到,對大家來說還是抽象,這一條路我會很努力地走著。
最近發現在傳承路上我很幸運,這次推出菜尾湯,看看訂單多數都是年輕的新面孔,藉這個機會認識菜尾湯,但他們並不懂這道菜的味型,這邊我稍微跟大家介紹一下。
菜尾湯的酸味是主角,現代人對台菜的酸味認識模糊,可能會以為台南過度嗆酸、走味的鱔魚意麵才是台味的酸,其實不然,老台菜的酸味不直接,反倒是種引誘食慾的酸,靠熬煮的方式,將食材中的酸味拉出,例如五柳枝的酸在菜尾湯中功不可沒,同時桶筍、酸筍、酸菜這些都是酸味的主要來源,靠的是長時間熬煮,香味則來自於扁魚與香菇,這熬煮過程中若熬不出天然的酸味,那就是打不到成功的階段,但要熬多久?這可要看天氣了!氣溫、濕度都會影響,所以一年四季做起菜尾湯,酸的滋味都會不一樣。
古時候菜尾湯扮演著開胃的角色,從這道菜認識台菜的酸,酸得婉約而不直接,這或許是現代人所陌生的味型,不像單用調味料所做出的直接嗆酸,很希望透過這樣的菜色讓大家認識台味。
接下來要推出的「紅燒羹」,則是希望讓大家認識酸中帶甜的滋味,倘若以為台菜都很甜,那就用這道菜認識一下,其實老台菜最甜的巔峰就如這道菜所呈現。
我很感謝年輕朋友願意嘗試,讓我能用實際的活動帶大家認識老滋味。